近日,中央党校尊重广大读者的热切期盼,把19篇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访谈稿编印出版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在艰辛岁月历练成长,到基层抽时间潜心研读思考,一步一个脚印实干等等与众不同、细小务实的成长成才之路,甚是感动、深思、钦佩,本人认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至少折射出了总书记四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和处事作风,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一生去学习和努力。
心系群众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群众做实事是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他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是有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的,深切地表达了对群众的热爱、关心。在自己身处困境时,仍然能够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用玉米团换群众的糠团子吃,这是他心怀群众,为民着想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要像总书记一样一片真心为了群众,满腔热情服务群众,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作用,教育引导县、乡、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需求,从群众的最困难处着想,从帮扶致富的最细微处着手,多办成一些实实在在的“灌溉井、铁业社、代销点”,引领群众如期脱贫。
信念坚定是做好工作的灵魂所在。2002年,总书记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讲到知青几年中过了“四大关”。作为一名在大城市成长的高干子弟,在不满16岁的年纪只身来到贫瘠之地插队锻炼本来就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除了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水土不服等客观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承受“文革”背影下“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等方面的各种非议和巨大压力。引用一句话说:“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在这样的环境下支撑总书记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崇高信念,这个信念也促进了总书记在身处困境的精神升华。反思我们身边的个别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理想动摇、方向迷失、精神滑坡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像总书记一样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境况下仍然做到战胜困难的信念坚定不移,服务群众的目标始终不渝。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我们在干部的教育管理中要深刻反思,特别是要铭记总书记“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的指示精神,重点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党史党规、优良传统教育,改变部分年轻干部萎靡不振、心浮气躁、不敢担当的问题。
勤学善思是做好工作的源泉所在。中国共产党人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的,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总书记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实践基础。他在梁家河艰苦的知青岁月中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喜欢学习、喜欢看书、喜欢思考、喜欢写东西,把带来的不少书自己看后借给别的知青和村里的老乡看,也从别的知青那里借书、找书看,当别的同行者去知青窑串门蹭饭时,他却忍着饥饿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见了好对联就抄下来,遇到新鲜事就刨根问底,把学习思考当做自己生活的重要部分和成长进步的力量源泉,如饥似渴汲取营养精华,为日后的治国理政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当下我们的多数年轻干部沉迷于信息时代的“手机控”之中,不学无术,本领恐慌,讲起网络术语滔滔不绝,说到党史国情闭口不言,撰写文稿材料六神无主、东拼西凑,不崇学尚读,没有了精神追求。鉴于年轻干部的此类问题,我们要以总书记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为动力,勤于学、敏于思,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为工作上的“业务通”“活字典”,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避免能力短缺、素质短板、方法短路。
上篇:
下篇: